“脸部信息”频频被盗,个人如何提高隐私安全?

2021-04-05 22:26:42 11 2534

“脸部信息”频频被盗,个人如何提高隐私安全?

随着智能化社会来临,很多事情都变得方便起来,手机“刷脸”就能解锁,购物时“刷脸”完成支付、进小区时“刷脸”开门.....


人脸识别技术省时省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一旦被滥用,危险也如影随形。

人脸识别滥用案件频发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科勒卫浴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涉嫌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该公司在全国拥有上千家门店,
消费者只要走进其中-家门店,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摄像头抓取人脸并自动生成ID编号。

风声刚过,5亿虚开发票案牵出“人脸识别破解术”黑产的新闻又登上各大媒体的首页。之前,有不法分子利用他人身份证注册空壳公司,
到税务部门虚开发票进行倒卖,扰乱市场经营秩序。随着科技发展,多地办税厅上线“人脸识别”系统,就是为了打击这种虚开发票等违法犯罪行为。

没想到,犯罪分子也“科技升级”了。据新华网,近期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的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案中,
被告人过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等方式,注册‘皮包公司”用于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

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首先通过相关政务平台完成注册“皮包公司”,过程中通过平台上注册人的人脸识别是注册成功的关键环节。

犯罪嫌疑人利用已经成为小有规模的黑产业“人脸识别破解术”购买含有他人高清头像和身份证信息的非法信息,
之后利用“活照片”App对高清头像进行处理,让照片“动起来”,形成包括点头、摇头、眨眼、张嘴等动作视频。

而这一套动作, 正是如今各大软件进行人脸识别的通用认证程序。系统会认为是本人在摄像头前,最后通过认证。

骗过人脸识别系统后,之后的路子就和以前一样了,冒用他人信息,虚开发票进行倒卖,出售给部分企事业单位用于套取资金、
冲抵成本、抵扣税款,发国家的财。

被假冒的人可就倒霉了,人在家中坐,非法的“皮包公司”从天上来。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其破解的App类别非常广泛,涉及政务、安防、金融、支付、生活消费等用户量巨大的App。每单的破解价格从25元到300元不等。
这一则新闻,足以将饱受争议的人脸识别技术再次推向舆论漩涡。



人脸识别技术约束困境在哪?

收集人脸识别信息的主体应该具备怎样条件?收集到的信息应该如何保存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目前,人脸识别应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
大量的人脸数据都被存储在各应用运营方或是技术提供方的中心化数据库中。一旦服务器被入侵,高度敏感的人脸数据就会面临泄露风险。

结合近期人脸识别的新闻,如果我们将自己带入被侵害隐私的受害者视角,绝对会吓得一身冷汗。明明自己啥也没做,只是路过,
就可能被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识别并保存了自己的人脸信息,如果再运气不好,被连脸带证一起卖给专门从事黑产的犯罪分子,那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公司”或者“被贷款”了。

对人脸识别技术有担忧的小伙伴不少,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
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具体用途当中“刷脸支付”最为普及。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关于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问题的法律约束已经在逐步建立,《网络安全法》 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我国《民法典》规定,
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征得该自然人或其监护人同意。且被采用者同意后还有权撤回。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已把个人生物特征列入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告知处理的必要性及对个人的影响。
草案还拟规定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该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且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但问题又出现了,很多人是不知不觉被收集了人脸,自己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去提起诉讼呢?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表示,被收集人脸信息的人如果他的权益确实受到侵害,
提起诉讼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证明他们(被收集人脸信息的人)是受侵害者,或受侵权者。因为消费者可能连是否去过门店的证据都没有留下,导致维权在举证方面会存在非常大的麻烦。



个人如何防护隐私安全?

在现有制度下,防范人脸识别技术滥用主要看监管力度和法律约束,个人能做的努力十分有限。

前段时间,一则“戴头盔看房”的小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还有字幕:“为保护个人信息,戴着头盔去看房”。

这则充满讽刺意味的视频引发巨大关注,有媒体评论买房被逼戴头盔称:法律不能再对人脸识别“失语”,
政协委员王晓蔚评论称: .何时为人脸识别“戴上”安全头盔。

从现在人脸识别市场混乱,到未来法规完善市场有序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要靠法律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是,在可控范围内,提升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和包括人脸在内的生物识别信息。
因为但凡这两项信息被同时获取,对我们普通人的权益侵犯就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我们能保护到多少,就保护多少。

其实现在因为防疫而必须带的口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除此之外,尽量远离主办方不明的社交平台涉及的互动类活动,不要为了搞笑、潮流轻易上传自己的照片等隐私信息。

比如前段时间,短视频网站上很火的“蚂蚁呀嘿”Al换脸恶搞视频就很危险,只需要提供个人脸部照片就可制作视频,也正是因此受到网警和网络信息管理部门的关注接连被禁。
也建议大家养成不乱丢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单据的习惯,比如说快递单、购物小票、发票等信息,因为上面可能会有手机号码、地址、公司等个人信息,对于已经废弃掉的单据,
可以通过碎纸机、马克笔涂黑、美工刀刮掉、胶纸粘住等方式处理敏感信息。

如果你对自己是否有“被开公司”“被贷款”的事情上存有疑虑,个人所得税APP上,自然人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十分全面,个人征信报告则会全面地反应你的贷款情况,可以自行查询。
如果发现侵犯个人信息的情形,建议保留证据,积极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及时通过投诉、举报、提起诉讼、报警等来寻求帮助。

关于作者

wangxiaoniu12326篇文章131篇回复

评论11次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  注册